夜雨火锅
玉渡山之行,认识了一个有趣的人——小石同学。不过,在玉渡山的时候倒并未觉得她有趣,觉得她有趣是之后的一次聊天。
约莫在端午过完一周左右,我想组个剧本杀的局,于是邀请了几位朋友,其中就有小石同学。我想卖弄一下我并不多的幽默感,于是开头是这么说的——端午节快乐。大家的回复基本大同小异,都是你也快乐,或者同乐同乐,只有小石同学,她回了一句:你们家断网了?剧本杀最终告吹了,因为想玩的人不多,可是小石同学的“风趣幽默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。
之后有次想自驾,脑袋中想到的第一个人就是小石同学,我觉得和小石同学出去自驾玩,肯定是乐趣多多,欢乐多多。于是怀着一腔赤诚向小石同学发出了邀请,经过一番拉扯,小石同学同意自驾去北戴河,那几天,我特别兴奋,之前自驾去过一次天路,觉得甚是有趣,美中不足的是,天路那次是率性而为,并未有什么明确的规划,游玩体验稍差一点。于是此次我决定好好做个攻略,于是乎,开始查要走的路线,北戴河周边的景点,大概的花销......,等一下,花销?我突然意识到,我那会身上的钱已经不太多了,虽说游玩肯定够,但是有个最大的花销,租车的押金,押金要五千元,我暗自盘算了一下,哎,囊中羞涩。周末时,我未再向小石同学提及自驾北戴河的事,她也没问,此事不了了之。
这之后,有很长一段时间,我和小石同学再无联系。直到有一天,我又想自驾出去玩了,而且想去内蒙,可拿不准到底去内蒙哪里,脑中仔细检索我对于内蒙的认知,恍恍然我想起小石同学在端午的时候去了一次内蒙,何不如咨询一下她。
于是我问道:“你端午的时候是不是去内蒙玩了呀?”,我自认为这是很正常的一个问句,我并没有卖弄那并不多的幽默感。
小石同学是这么回答的:“老哥,你记性不好?还是说群发的消息,不记得发给谁了?”。我楞在原地,琢磨不透这句话的意思,发了个呆住的表情。
可紧接着她又补充到,“你是骗子?”。啊这这这这,这不是人在家中坐,锅从天上来嘛,我急忙解释说,“我只是想咨询一下你去内蒙哪里玩了,路线给推荐一下。”
许是看我解释的很有诚心,她大概说了一下去内蒙的乌兰布统玩。我也不想过多的在这个问题上纠缠,谁知道她又会说出什么“惊世骇俗”的话来。于是急忙转移话题,“我看你朋友圈发了个,大馒头什么的,那是什么呀?”
“晚熟的人”,她说道,“你也看看”。
于是乎,在小石同学的推荐下,我去看了《晚熟的人》,这是我第一次接触到莫言老师的作品,读完第一篇左镰,不明所以,可是莫言老师的名气实在很大,我觉得读不出东西是我的问题,于是我去网上查了关于左镰的解析,看完那些解析,方才觉得写的确实很好,我想过一阵拜读完整本《晚熟的人》后,可以另开一篇博客,写一写观后感。
读莫言老师的作品,我仿佛回到了中学时期学语文课的时候,老师讲每一篇课文都会讲中心思想是什么,或者反映了什么社会现象,而我读罢《晚熟的人》中的每一篇文章,也会静静地思考,莫言老师为啥要写这个,是反映了什么,亦或是讽刺了什么。不知不觉,读完了小石同学说写的很妙的贼指花,读完了小石同学发朋友圈的诗人金希普,读完了小石同学说跟我很像的表弟宁赛叶(其实一点都不像)。
小石同学有个特点,喜欢问一些我心里感觉很妙,但是嘴上又表达不出来的事情。比如说,我约她自驾出去玩的时候,说两个人自驾玩感觉就很好,她说:“哪里好了?你说说。”;再比如我读完贼指花的时候,跟她说写的确实很妙,然后她就问:“哪里妙了?你说说。”;又比如她觉得我幼稚,我说我不小了,然后她又说:“哪里不小了?你说说。”。讲道理,这句话是有开车嫌疑的。
北京时间2023年7月26号,超强台风“杜苏芮”绕过菲律宾吕宋岛高山,向我国步步逼近。为应对“杜苏芮”,中央气象台已经发布最高级别的台风红色预警。也是这天,我鼓起勇气向小石同学发出了约饭邀请,我约饭是有由头的,前几天聊天,小石同学讲到可以一起去吃软软糯糯,香气喷喷的馒头。我正是以此为话题,约她吃饭。
可谁知,她就要吃馒头,说出去吃饭可以,找一个好吃的能吃馒头的地方。这不是欺负老实人嘛,我查了查能吃馒头的基本都是卖早点的地方,约一个早点铺?不太合适吧。我想改成烤肉或者烧烤,然而几番讨论无果,我郁闷至极,憋了半晌,说道:“我蒸两个馒头带过去行不?”,“你会蒸吗?”,“我可以学!”。
蒸馒头说难不难,说简单也不简单,我记得母亲蒸馒头,需要前一天就和好一块面,放到一个瓷盆里面发酵,有时候温度不够,还需要把瓷盆放到被窝里。印象中,我隐约记得好像帮母亲揉过一次面,我在大脑中仔细的搜索关于母亲蒸馒头的记忆,想着想着,心中一阵酸楚,印象如此模糊,原因无需多说,正好借着这次机会,学一下如何做馒头,下次回家可以和母亲一起做。
眨眼时间,周五就到了,天阴沉沉的,一大块黑云遮在头顶,一股风雨欲来的感觉。
下班后,在路上“偶遇”村比,村比有在五星级饭店后厨打工的经历,我请他教我蒸馒头。“正好,一块去买面粉”,村比招呼我。我俩往附近的一个超市走去。
我对面粉不太懂,超市里面有大米粉,玉米粉,小麦粉,五花八门,种类繁多。村比仔细挑选后,选了一袋小麦面粉,对我说:“用这个,里面有发酵粉,和好面就可以蒸,比较简单,适合你。”
到家之后,我就迫不及待的开始尝试。摆在面前的第一个问题,没有和面的工具,我家有一个专门和面的瓷盆,这里可没有,还得是村比的脑袋好使,他把蒸大米饭那个锅的内胆取了下来,拿在手里比划了几下,“小是小了点,凑活能用了”。
我往“面盆”里面倒了将近一半的面粉,然后准备加水,村比眼疾手快拦住了我,“这玩意加水要有比例的,不能乱加,不然蒸出来不好吃。”,他告诉我面粉和水的比例是1.5:1
,我倒了将近一半的面粉,一袋是1000g,一半差不多500g,那么水就应该加333.3333无限循环克。我算完之后给村比看,他抿抿嘴说道:“也不用这么精确,你加300ml水就行。”。
说着简单,300ml,我又没有量杯,如何知道300ml是多少。正在犯难之际,我的眼光扫到了我的电子秤,眼前一亮,但愿我的电子秤足够精确,于是乎,我把平常喝水的水杯放在电子秤上秤,0.35kg,加满水再秤,0.67kg,多了0.32kg的水,即多了320g的水,大概是320ml,没毛病,这杯水比我想象中的要完美。
“面盆”问题和水量问题解决之后,剩下的就简单了,开始揉面,在村比的指导下揉到不粘锅,不粘手,表面光滑。随后发酵40分钟,发酵好了之后,切块塑形,然后就可以蒸了。
出锅之后,馒头的看相还蛮不错的,哈哈,小石同学肯定以为我做不好,必定要让她大跌眼镜。
2023年7月29号,周六,一早看新闻,“杜苏芮”持续北上,北京市气象局发布橙色暴雨预警。小石同学给我发了一张五颜六色,形状各异的馒头照片,我的心情和窗外的天气一样,逐渐阴沉起来。懊悔道:“早知道昨晚就不应该给她发我蒸好馒头成品的照片,这不,加大难度了。”
可是我还是尝试了一下,蒸的太丑了,没脸写。
2023年7月30号,周日,暴雨。一早上我的心就忐忑不安,不知道这种天气小石同学还肯不肯出来。微信上忐忑的说道:“今天下暴雨哎”。“怎么着?馒头没蒸好?”小石同学很快回复。我缓缓的舒了一口气。“怎么可能,今天高低得让你吃惊一下。”。
午休睡罢,我决定再尝试一下花式馒头,网上搜了一下,找到一种纯手工五方佛宝冠馒头(这是小石同学起的名字,相当硬核),但做法还算简单,准备一个直径3cm左右,长约25cm发酵好的面团,用刀背切成一段一段的,注意是用刀背,因为不能切断,然后用筷子将一边夹的窄一点,盘起来就好了。依照此法,我做了两个五方佛宝冠馒头。
馒头刚下锅,小石同学发来微信,“雨确实有点大哎。”。我神情一顿,连忙回复道,“不行,我馒头都开蒸了。”,“那行”,她说道。我看她没有不去的意思,紧绷的神情稍微放松了一点。
20分钟,馒头出锅。整体来看还不错,就是有一个佛宝冠馒头盘的不是特别好,蒸出来的感觉就像一坨......算了,不说了。
“下雨天,吃点热乎的吧。”,“火锅怎么样?”,“可以。”。于是我们改约火锅。
下午五点半,我撑着伞,怀里揣两个热气腾腾的馒头,奔赴火锅之约。雨下的很大,空气清爽不少,一扫多日来的闷热,我很喜欢雨天,喜欢雨打在身上凉凉的感觉,每每下雨,我都很兴奋的往外跑,在老家,常常会出现很奇特的一幕,天气突然阴沉,风雨欲来,在地里忙农活的人们纷纷收拾好农具,回家避雨,与匆忙返家的人流形成鲜明对比的,是一个神色兴奋的男孩,穿着拖鞋和短裤,手里拿着雨伞,逆着人流朝野外跑去......
约的是六点半,在六点二十左右,我到达火锅店。占好位子后,我发微信问小石同学:“你到哪里了?”,“你已经到了?”,“嗯,总不能每次都迟到吧。”。
小石同学7点左右才到,迟到了20分钟,去玉渡山的时候,我迟到了20分钟,今天她迟到了20分钟,如此,算扯平了。
果不出所料,单是在微信上聊天就觉得很有意思的人,现实中更是有趣。她点了一篇《出师表》,我声情并茂的背了其中几段,看她的表情,想必是被我的才华所折服了吧。酒足饭饱,意犹未尽,我拉着小石同学出去散步,天公作美,下了一天的雨居然停了,雨后的天气非常适合散步,一路相谈甚欢......
回家的路上,雨又下起来了,比之前更急,更大。我撑着伞,深一脚浅一脚朝家走去,脑海中飘起鲁迅先生写的一句话:“真的猛士,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,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。”